四川外国语大学

报刊:《四川外国语大学报》

内容搜索

标题导航

  • 走近俄罗斯

    摘要:说到俄罗斯,脑海中浮现出的初印象是什么?战斗民族、普京大帝、伏特加、熊、芭蕾舞……但在融入这里的生活之后,我发现这些标签远远不能对它进行概括。在这里,我窥见了俄罗斯民族的粗...

  • 致我的超级英雄
    ———写在父亲节新闻中心通讯社 安兰

    摘要:指尖划过日历,6月17日标注着“父亲节”。推开记忆的门窗,倏忽间穿越了年华潮水,似乎又看到了幼年时的你,被爸爸扛上肩膀,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外“独占高峰”看马戏,被逗得咯咯直笑...

  • 走进基层,扶贫建功新时代
    ———观《厉害了,我的国》有感社会学系教师 穆莉萍

    摘要: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槃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唯中华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缅怀吾国之强,凝聚缕缕遐想。近日,一部叫做《厉害了,我的国》的影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走近俄罗斯

   期次:2018年第8期   作者:● 俄语系2015级 于 贺   查看:134   






  说到俄罗斯,脑海中浮现出的初印象是什么?战斗民族、普京大帝、伏特加、熊、芭蕾舞……但在融入这里的生活之后,我发现这些标签远远不能对它进行概括。在这里,我窥见了俄罗斯民族的粗犷下那一份特有的细腻,还有莫斯科人的冷漠中那一份特有的热情。
  转眼已经在莫斯科生活了近半年,从一开始对这个广袤无垠横跨亚欧的大国的陌生,到对这个“神奇”民族渐渐熟悉,再到如今还未离开就开始想念,我告诉自己一定要用文字把经历过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还未出发时就盼望着老师还有学长学姐赞誉不绝的俄罗斯的“金秋”。办理出国手续还有签证时并不顺利,到达莫斯科已是10月中旬,不过我还是很走运地赶上了一星期的“金秋”,伴着深秋绵绵不绝的阴雨,整个莫斯科笼罩在金黄色的静谧里,也见证了一周之内从深秋到初冬的演变。
  学校叫做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坐落在地铁环线上,沿着莫斯科的长安街———特维尔大街步行到红场只需二十多分钟。俄罗斯新学期也是从9月1日开始,在接近期中时才到达学校,系主任给了我特殊待遇(一对一的入系考试),本就是初来乍到更让我多了一份紧张,不过考试结果还算令人满意,被分到了高级班上课,这也就开启了我在俄罗斯的留学生活。
  学校里中国学生极少,加上读本科的学生、孔子学院的老师,总共不超10个人,这给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现在想来这也是让我能尽早融入当地生活的推动力之一。一个月后,我开始在孔子学院担任口语助教,与俄罗斯学生更深度地进行交流,我教他们汉语,把他们陌生的中国文化带给他们,久而久之他们也帮我提高了我的口语水平,让我与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更充分地接触。临近新年,有一个班的学生细心地记得我在第一节课时谈过自己的家乡青岛,全班合买了三瓶青岛啤酒赠与我做新年礼物,收到之后我心里满是惊喜和感谢。这也充分映射出这个民族粗犷之下独特的细腻。
  新年的脚步渐近,12月初莫斯科就开始被新年的氛围所笼罩,一来气温与日降低,二来街道上、学校里、商场里开始张灯结彩,新年枞树也渐渐多了起来。去年的天气很奇怪,12月下了一整月的雨,几乎没见过太阳,似乎是到了一个加强版的重庆。新闻里也提到12月因为阴郁的天气莫斯科抑郁症发病率提高不少。31日当天,从马雅可夫斯基地铁站到红场整条特维尔大街像是打了“兴奋剂”,往日车水马龙的喧嚣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跨年的狂欢,走在路上突然来群人拉着你又跳又唱,在国家杜马大楼旁和俄罗斯人一起倒计时、等烟花,看普京的新年致辞直播。俄罗斯人热泪盈眶齐唱国歌,在剧院广场蹦新年野迪,地铁通宵运营……或许,在跨年之夜,所有俄罗斯人都扔掉了冷漠的外衣,这大概才是新年真正的样子。
  2018年,我在这里的生活进入常态化,上课、写作业、备课、和同层的意大利同学一起聊天、做饭。前不久经历了俄罗斯的大选,近距离地感受到俄罗斯人的政治生活。有人问俄罗斯人空闲的时候都会做什么,和朋友一致认为“散步”(гулять)绝对占有首位,每天都会听到“Давайтепогуляем!”(我们去散散步吧!),可能这与中国人喜欢的“逛街”类似,可不同的是他们所说的散步真的是在街上漫无目的地步行,哪怕户外是冬天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当然,莫斯科的博物馆、艺术馆、剧院等在人们的生活里也占据着独一无二的位置,不得不承认这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十分的丰厚,精神生活上并不空虚。和朋友们周末一起去看展览、看话剧也是来俄罗斯之后新养成的一种习惯。持学生证大部分场馆半价甚至免费,连大剧院都有100卢布的学生票(大剧院的正常票价是上千甚至上万卢布),还有每个月的博物馆之夜活动,每次有特定的场馆免门票参观。文学课老师的研究方向是契诃夫的戏剧,受她影响我们班的同学几乎把契诃夫的作品看了个遍。
  去年11月,我去了盼望已久的“文化首都(столицакультуры)”圣彼得堡,有句话这样描述她,“Москва нужна для России,РоссиянужнадляПитера”(俄罗斯需要莫斯科,彼得堡需要俄罗斯),如果说莫斯科的街道上和地铁里人们大多是板着脸不苟言笑,而彼得堡人则温和许多,去年暑假做翻译结识的彼得堡一个舞团的老师带着我领略这个亚欧大国的另一面。
  12月天气严寒,到索契我却感受了俄罗斯南方的阳光和温暖,黑海、棕榈树、沿海火车、雪山……全都巧妙地融合在这一座城市中。之后,我来到下诺夫哥罗德和川外的朋友们见面。新年假期,我追着极光的步伐飞到摩尔曼斯克,看了北冰洋、见了不冻港、坐了雪橇、等着极光看星星,大雪封路,我差点被困在冻住的湖面。上个月周末,我去朋友家的“дача”(不少俄罗斯家庭在城郊的小别墅)做客,体验了俄罗斯的乡村生活。接着,我去了克里米亚,再次邂逅黑海……转眼我在莫斯科的时光已经过了大半。
  俄罗斯性格单一中透着复杂,有时真的很难理解俄罗斯人待人处事的方式,我们也常说这是个神奇的民族,一句“ЭтовРоссии(这就是在俄罗斯)”似乎就能把所有的纳闷和不理解进行完美地诠释。100天后我即将离开这片土地,之后什么时候可以再次相见我也无法回答,只希望后会有期。
  (作者为国家留学基金委中俄政府奖学金俄罗斯国立人文大学交换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川外国语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374次访问,全刊已有1489495次访问